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国际教育学院|“磨剑十年立新意 国际教育有成绩”

上传时间: 2023-12-04   浏览:0

“磨剑十年立新意

  国际教育有成绩”

 贺我院三名学子荣获第35届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

英译汉优秀奖

       【恒星国际教育快讯】11月25日,新时代对外话语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在京举行,本届大赛由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西安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支持,《中国翻译》杂志社、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

       此次全国外语专业赛事共设汉语与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日语、朝鲜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10个语种的双向互译,共计20个比赛项目。大赛共收到参赛译文27655份。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终审讨论,共评出获奖者1127名,其中汉译英一等奖2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7名、优秀奖243名。

       恒星国际教育英语专业三名学生荣获英译汉优秀奖。他们分别是(2022英语专升本班的)姜名轩、(2021级英语本科1班的)孙若晴、(2022级英语本科2班的)赵亚茹。恒星资深学者,国际教育学院的李汝成教授介绍说:“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是国内最权威、最高级别的翻译大赛,能有三名学生获得优秀奖实属不易”。
       一、“韩赛”渊源:
       韩素音(Elisabeth Comber,1917年9月12日-2012年11月2日),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生于河南信阳,祖籍广东五华县。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创作的自传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成中文等17国文字。

       韩素音女士一直非常支持中国的翻译事业,1989年3月,韩素音女士访华期间表示愿意提供一笔赞助基金推动“青年有奖翻译比赛”活动。经商,《中国翻译》杂志决定用这笔基金设立“韩素音青年翻译奖”。1989年原名为“第四届青年有奖翻译比赛”的大赛,在揭晓活动中便改称为“第一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从2018年起,“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正式更名为“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前身为《中国翻译》编辑部1986年开始年年举办的“青年有奖翻译比赛”。
       “韩赛”每年举行一次,竞赛目前分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奖项,参赛者限定为45岁以下的青年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爱好者。每年《中国翻译》杂志第一期(1月15日出版)公布竞赛原文和规则,同年5月30日截稿,杂志第六期(11月15日出版)公布获奖名单以及参考译文、参赛译文评析。

       本竞赛以其优秀的选材、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对评审结果的详细解读,而受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青年的积极参与。是中国翻译界目前组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翻译比赛,发掘和激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致力于翻译事业。

       二、翻译能力:新时代对外话语权的利器

       国际教育学院长期以来本着“接地气,立足于恒星学以致用,行业和学科建设双轨并行的原则”,将我院翻译学科建设作为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将其纳入了“一院一亮点项目工程”的重点组成部分。教育部新近也提出了“翻译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对外话语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建强翻译人才队伍对于开展对外话语创新和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至关重要”。尤其在当前,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翻译行业的发展和对外话语创新工作,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驾驭新技术的能力,让技术更好赋能翻译和对外话语建构。

       翻译课程建设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环境才能历久益新。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来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借鉴企业建议,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密切联系顶岗实习单位,依据各企业反馈意见不断修订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共赢。

       对教师来说,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可以深入学习业务知识,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了解实际工作中的真实环境,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还可以看到自己与其他院校教师的差距。同时,学生也可以为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扎实学习知识。国务院早在关于大力推进应用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到: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各类技能竞赛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各院校教师可以通过技能竞赛平台探讨业务,交流实践教学经验,修改课程设置。

       三、“以赛促教”SWOT分析:

       1. Strength优势:

       加强与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提升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目前院校教师的招聘仍以在校大学生为主,高等学校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少有实践教学。学生在校期间只学习理论,缺乏实践操作,不了解企业真实的操作环境。而老教师缺乏主动学习新知识、新软件的积极性,主动学习业务积极性较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加大了企业培训成本,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各类技能竞赛软件充分仿真企业操作环境,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可以深入学习实践业务知识,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2. Weakness劣势:
       教育成本不断提升。各类竞赛软件公司开发出不同软件,通过各级政府举办不同的技能竞赛。而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一个巨大平台,各职业院校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参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然而随着软件开发公司的增多,各职业院校教师要带领学生参加竞赛,不免要熟悉软件操作界面,这样需购置技能竞赛软件,就加大了教育成本,造成教育片面化和教育资源浪费。

       3. Opportunity机遇:

       学科技能竞赛之所以重视度在职业院校比普通本科院校高,是因为本科院校有科研项目、课题等,而职业院校主要通过技能竞赛获奖来提升知名度。因此各职业院校只要参加技能竞赛,就格外重视。导致各职业院校为了追求成绩,围着软件开发公司,盲目购买软件,并未经过认真分析软件对教学的实用性,盲目追求竞赛成绩导致软件未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竞赛都是组队参加,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具有片面化。以赛促教可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但部分学校对实训基地投入较少,使得教师难以得到实践锻炼。实训基地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地方,各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以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 

       4. threat挑战

       谨慎选择教学软件,提高教学质量。实训软件的层出不穷,使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在选择实训软件中出现了盲目性,一些实训软件对实训教学并未起到助推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在选择实训软件时应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根据课程设置,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谨慎选择软件。由此可以看出,各类技能竞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教师通过带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可以让学生深入学习业务知识,了解企业的操作环境,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部分院校过于追求结果,盲目选择竞赛软件,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加大了教育成本。

       借莘莘学子“韩赛”获奖之际,谨做以上分析,贻笑大方之处难免。望诸君“隆冬严寒着衣暖,三尺讲台不畏难。”

 

 

图为荣获第35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英译汉优秀奖人员



 

版权所有: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地址:青岛市李沧区九水东路588号 |  电话:0532-86667234 |  鲁公网安备 37021302000023 号 |  备案号:鲁ICP备20007371号-1